我不是我以为的我,我也不是你以为的我,我是我以为你以为的我。
今天和大家分享一本有趣的书:《自我的本质》,帮助大家来深入思考“我是谁”这个问题。
01 我是大脑创造出的我
1. 如果自我是我们思维和行为的总和,那么最难以否认的事实就是它们都依赖于大脑。实际上我们就是我们的大脑,或者至少大脑是决定我们是谁最关键的部分。
2. “我们”是谁取决于大脑,但我们也不仅是孤立的大脑。每一个大脑都存在于无数大脑之间,其工作机制都受到其他大脑的影响。
3. 无论我们的自我是远离大众还是迎合并成为大众的一部分,都是别人在决定着我们是谁。
4. 运用基于主要灵长类群体的分析,邓巴提出,脑皮层面积与群体规模的比率可以用来推测人类最适宜的群体规模。根据邓巴的计算,人类适宜生活在最多150人的群体中。任何更大的群体和随之而来的对社交能力的需求,都超出了我们的最佳承载量。
02 我是社会摇篮中的我
1. 在人类社会中,我们不仅从他人身上学习有关周遭环境的东西,也在学习如何成为自己。在观察、试图理解他人的过程中,我们开始发现自己是谁。在成长的这些年里,我们所感受到的被映射的自我的幻象,是由身边人与我们自身的社交互动而建构的。
2. 从进化的视角来看,区分个体是非常重要的,而其中人类使用的最主要的识别他人的方法就是依赖人脸的独特性。
3. 我们用笑来润滑僵硬的社会关系,它表示我们很好相处、不具有攻击性,而且让某些潜在的人觉得值得为我们付出时间和精力。我们用笑创造了一个映射的自我,因为我们对自我的意识依赖于别人如何看我们,我们变得有趣是由我们文化中一些重要的衡量人的指标所决定的。
03 我是周围人定义的我
1. 在1902年,美国社会学家查尔斯·霍顿·库利(Charles Horton Cooley)创造了一个术语“镜中自我”(the looking glass self),来表现自我是经过周围人反映的观点所塑造的。人们通过改变自己来适应他人的看法,而看法因人而异也因环境而异。
2. 大多数人两岁之前没有记忆,而且即使有,那时的记忆也是零碎的、不连续的。并非是你忘记了婴儿时期的事情,只是在那时你还不是“你”,因为那时还没有建立自我,所以你无法体会当时情景下经历事件的人的感受。这给我们留下了一个很明显的悖论:缺乏自我意识,记忆就没有意义,但自我却是我们记忆的产物。
3. 在你拥有自我意识之前,一定要理解别人对你是有看法的。你需要对自己是谁有一个概念,这样才能将这个自我与他人对你的预期相比较。在你明白他人对你的预期之前,先要了解他人心里的想法。
4. 自我的幻象让我们认为只要我们愿意,就能表现得与众不同。然后就出现了那些因为觉得自己很独特而从不遵守定式的人。但是,在一个需要他人在场来评价他们是相同还是不同的物种里,谁又是真正独特的呢?
04 我是具有多种潜在可能的我
1. 当我们认为自己在有意识地做决定时,这个决定已经在无意识中做出了。实际上,我们的意识一直活在过去中。
2. 我们天生就通过因果法则看世界,所以当事情发生时,我们会假设发生了某些偶然事件,并开始搜索合适的备选。问题在于,我们常常进行错误归因。这就产生了一种被称为“后发者因之而发”的认知幻象,这个词来自拉丁语,意思为“在它后出现的一定是由它导致的”。在迷信行为中,这一现象尤其明显。
3. 问题是,如果你认为某些结果出现与否源于你做不做某件事,那么每件事情都可能是仪式。当仪式开始控制你的生活时,它们也会控制你的行为,于是你便进入了一个没有选择自由的绝境,因为你的情绪已经超越了自由意志。
4. 心理学家罗伊·鲍迈斯特(Roy Baumeister)认同意志力和自我真实性的概念。他不认为自我是一个幻象。而且,他还认为自我有三种不同的成分,自我是客观意识(“我”),通过与他人的关系定义的自我(“自己”)和做出决策及抵制诱惑的心理肌肉力量(执行功能)。
05 我是受到无意识影响的我
1. 请让我来给你介绍一下蒙提·霍尔问题。这个问题是以美国的电视游戏节目《让我们做个交易》(Let’s Make a Deal)的主持人的名字命名的,节目的高潮在于从三扇门后挑选一个奖品。试想如果你已经过关斩将来到了游戏的最后一部分,并有赢得最高奖的机会。在两扇门后是安慰奖,还有一扇门后是终极大奖。出于讨论的目的,姑且让我们说它是一辆价值250万人民币的法拉利。你犹豫再三,最后选择了A门。节目主持人蒙提说:“你选择了A门,但是让我给你看看C门后是什么。”然后他打开C门,门后是一个安慰奖。蒙提说:“你一开始选了A,但是你现在要不要考虑选择B门呢?”这时你该怎么做?
2. 蒙提·霍尔问题清晰展现了人们在归因中的局限,特别是在面对概率问题时。对概率结果的推理是很有难度的,因为大多数人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方式来思考的。我们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做出决定,并且经常难以将非常相关的外部信息引入考虑。
3. 决策中的相对论说明,我们没有一个内部的价值衡量标准来提醒自己物品的价值,相反,我们的决定总是由外部环境塑造。相对论不仅在我们进行经济决策时起作用,实际上它是大脑运作的一项基本准则。
4. 诺贝尔奖获得者丹尼尔·卡尼曼(Daniel Kahneman)也有类似的对于两个不同版本的自我的区分,即经验自我(experiencing self)和记忆自我(remembered self)。经验自我是我们对于生活在当下的意识的客观体验。相反,记忆自我是我们对于过去的经验自我的记忆,这些时刻都被我们整合进了存储在记忆中的故事里。然而,正如我们讨论过的,一个人的记忆并非是刻在石头上的,而是每当故事被回顾时都会发生重构。
5. 威廉·詹姆斯是最初把所有物作为一种映射物,来研究它对人类自我概念的重要性的心理学家之一,他写道:“一个人的自我是所有属于他的东西的综合,不仅包括他的身体和精神力量,还有他的服装、居所,他的妻子和孩子,他的祖先和朋友,他的名誉和工作,他的土地和马,他的快艇和银行存款。”
06 我是性格多变的我
1. 总结已知的过去经验,并将其应用到未知的将来,是大脑的主要工作原理之一,也有可能是一种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提高信息处理效率的机制。当我们将某个人划归于某个群体时,我们所知的关于该群体的所有刻板印象都会被启动,并影响我们与此人的相处方式。但一个十分明显的问题在于,刻板印象不总是可靠的,它有可能与我们面前的那个人毫无关联,这样自然就会导致错误的相处模式。
2. 如果我们相信自己能抵挡住他人的影响,这纯属自欺欺人。
3. 如果想要做到平等待人、坚守自我,我认为第一步便是要接受这样的事实:偏见是时常存在而非偶然出现的,并且如泰菲尔等人发现的那样,偏见在群体心理中根深蒂固。
07 我是记忆中的我
1. 心理学家丹·麦克亚当斯(Dan McAdams)提出,当需要理解自己的生活时,我们就创作出各种故事,以解释我们来自何处、在做什么、将去何方。
2. 以下叙述能准确地描述你的性格吗?
你渴望被喜爱、被崇拜,同时也有自我批判的倾向。你拥有很多未被开发的潜能,这些能力尚未以优点的形式发挥出来。虽然有一些性格缺陷,但大体而言,你都能有效地进行弥补。你外表严肃自律,内心却焦虑不安。有时候你会质疑自己是否做出了正确的决定或对的事情。你追求多变的生活,当被困在重重束缚中时,会对现状十分不满。你以独立思考的能力为傲,除非有充分证据表明对方是正确的,你不会轻易采纳他人的观点。你认为对别人过度坦率是一件不明智的事。你时而外向、友善、合群,时而内向、谨慎、缄默。你会有一些不切实际的想法,生命中最大的追求就是安全感。
3. 1948年,心理学家贝特伦·福勒(Bertram Forer)对学生进行了一项人格测试,并根据结果给每个学生提供了一份测评分析。事实上,学生们拿到的都是同一份分析。它的准确度得到了很高的评价,即使它其实是由福勒从各种星座书里搜集出来的。这些内容具有足够的概括性,因此适用于大多数人。福勒向世人揭示了这一现象,并巧妙地嘲弄说:“我们身上总有一些东西是大众化的。”随后,它被命名为“巴纳姆效应”(Barnum Effect)。巴纳姆效应告诉我们,我们的个人故事也许并不如想象中的那样独特。当描述中包含了较多的正面特质、符合绝大多数人的内在偏向时,这种效应尤其强烈。
08 我是未知世界里的我
1. 随着我们坐在新兴的终端机屏幕前的时间的增长,由自然选择精调而出的面对面互动的能力正在迅速消退。在新的沟通方式中,我们已经无法辨别声音语调与微表情中的细微差异。我们或许需要适应人际互动的物质性的消失,但因为群体的作用发生了变化,最终被改变的还是我们整合自我知觉的方式。
2. 你是否曾在网络上搜索过自己,将自己的名字输入搜索引擎,看看有关你的信息是否出现?来吧,告诉我实话。毕竟几乎没有人不好奇别人是怎样评价自己的。
3. 如果我们在网络上的表现与在现实中不同,而自我又是真实存在的话,那么,究竟哪一个才是真实的自我?我们是否能划清思维与行为之间的界线?如果我们的行为是虚拟且匿名的,这是否意味着它并不能完全代表真实的自我?
扫描下方二维码,立即购课